宋代宮廷用汝窯器物一般均采用滿釉支燒,為了避免窯爐內雜質的污染,需用匣缽裝好,并將器物用墊圈和支釘墊起,防止與匣缽粘連。高濂的《遵生八箋》說汝窯“底有芝麻細小掙針”。在器物底部可見細如芝麻狀的支釘痕三、五、七個,六個支釘?shù)暮苌?,痕跡很淺,大小如粟米。張公巷的器物呈圓形支釘。蟒川嚴和店、大峪東溝一帶汝窯器多無支釘痕,個別碗、套盒、凹足缽、洗、器蓋等用墊餅支燒工藝。
香港蘇富比2012年4月4日舉行“中國瓷器及工藝品”拍賣,有900年歷史的“北宋汝窯天青釉葵花洗”經(jīng)34口叫價,以天價2.0786億港元成交,較拍賣前估值底逾3倍,刷新宋瓷世界拍賣紀錄。拍賣場內競投氣氛熾熱,當中“北宋汝窯天青釉葵花洗”,拍賣由口價四千萬港元開始,有八位競標者爭持約十五分鐘,當叫價至一億四千萬港元時,一名電話競投者與一位場內競投者仍激烈爭持,再經(jīng)過十口叫價后,終以三十四口叫價,由電話競投者以天價二億零七百八十六萬元成交,刷新宋瓷世界拍賣紀錄,并較估逾三倍。
汝窯器釉厚,釉中有少量氣泡,古人稱為“寥若晨星”,在光照下時隱時現(xiàn),似晨星閃爍,汝窯瓷片的斷面,肉眼可見一些稀疏的氣泡嵌在釉層的中、下方。用放大鏡于釉面上觀察,中層的這些氣泡,于釉層內呈稀疏的星辰狀,大的如星斗。但是,蘊藏在釉層底下的另一部分氣泡,從釉面上則很難透見。汝瓷在其胎體的釉層間,有一排肉眼可見的大小氣泡,這類同宋龍泉、南宋官窯等青瓷體系釉內氣泡排列有異的景象,屬瑪瑙釉為釉的又一特征。同時表明,瑪瑙的粘度很強,以致釉內與胎體中的空氣,在燒制過程中無法正常溢出,較多的被封閉在釉的下層;芝麻支釘釉滿足:。高濂的《遵生八箋》說汝窯“底有芝麻細小掙針”。在器物底部可見細如芝麻狀的支釘痕,痕跡很淺,大小如粟米,汝窯是釘痕大部分如芝麻粒那么大,這是其它瓷窯所少有的。
棕眼:釉面的氣泡在窯中焙燒時爆破后未經(jīng)彌合而自然形成的小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