娜塔櫟是殼斗科、櫟屬落葉喬木,主干直立,大枝平展略有下垂,塔狀樹冠。高達30米,徑0.3-0.9米,冠幅12米。葉橢圓形。長10-20厘米,寬5-13厘米,頂部有硬齒,正面亮深綠色,背面暗綠色,有叢生毛;秋季葉亮紅色或紅棕色;樹皮灰色或棕色、光滑。每年11月初開始變紅,第二年2月落葉。原產(chǎn)于北美,在美國東南部有較大分布。適應性強,極耐水濕,抗城市污染能力強,氣候適應性強,耐寒、旱,喜排水良好的沙性、酸性或微堿性土。是優(yōu)良的行道樹種選擇,可作為庭院、公園等景點單植或叢栽,也可與其他綠葉樹種搭配造景。
娜塔櫟是近幾年剛“火”起來的彩葉樹種,其樹形高大、樹冠呈塔狀,能夠起到較好的防止風沙的效果;每年11月初開始變紅,第二年2月落葉,是冬季觀葉的好樹種,可大量用作行道樹和庭院樹種。
娜塔櫟的常見病害有白粉病,褐斑病,早烘病。白粉病出現(xiàn)的現(xiàn)象,多在九月到十月份發(fā)生,褐斑病,在多濕多風的年份發(fā)生,病重時娜塔櫟葉焦枯;娜塔櫟常見蟲害有肖黃掌舟蛾,黃二星舟蛾等。本工程的娜塔櫟在病蟲害的預防上采取了藥劑噴灑植株的措施,至今未出現(xiàn)過病蟲害現(xiàn)象。
娜塔櫟濃密的樹冠可提供涼爽的遮蔭之處,在整個秋季中有著艷麗的色彩,可以栽植在草地、公園、高爾夫球場和街道兩側(cè),是優(yōu)良的觀賞性樹種。
娜塔櫟養(yǎng)護管理
(1)種植中的養(yǎng)護。娜塔櫟定植后,連續(xù)澆灌三次水,次澆水在定植后24h內(nèi),水量滲坑土下30cm即可,主要目的是通過澆水使土壤縫隙填實,樹根與土壤緊密結(jié)合,同時應檢查有無樹身倒歪并及時扶正;第二次澆水在次3d后開始,水量應與次相當;第三次在第二次澆水7d后開始,此次要澆透澆足,要水量能滲透到全坑土壤和坑周圍土壤內(nèi)。如果容易受到大風的襲擾的話,還需對所有的樹體都進行了支撐固定。
(2)夏季的養(yǎng)護。如果種植的娜塔櫟在個夏天遇到了高溫干旱天氣,整個夏天幾乎沒有下雨,高時室外溫度達到45°以上,娜塔櫟種植在人行道上,樹穴四周都是混凝土層,透氣性差,混凝土調(diào)節(jié)氣溫能力差,樹穴周圍地表溫度比綠化地高5°以上,道板磚傍晚退溫慢,中午升溫快,中午樹穴的溫度遠遠娜塔櫟能承受的溫度,形式很嚴峻。為了娜塔櫟的成活率,澆水采取早上8點半前澆完或者晚上6點以后開始澆,樹穴及樹穴周圍的地面采用草包鋪地,草包隔2~3h澆一次水,用來降低地面溫度保護娜塔櫟的根系。
(3)冬季的養(yǎng)護。如果冬季還是比較寒冷的,娜塔櫟種植的個冬季采用的樹穴復土法來保溫,即在種植好的樹穴上復50cm厚土層,再在土層上覆蓋薄膜,增加抗凍系數(shù)。來年春天揭掉薄膜,扒掉復的土層。
(4)病蟲害預防。娜塔櫟的常見病害有白粉病,褐斑病,早烘病。白粉病出現(xiàn)的現(xiàn)象,多在九月到十月份發(fā)生,褐斑病,在多濕多風的年份發(fā)生,病重時娜塔櫟葉焦枯;娜塔櫟常見蟲害有肖黃掌舟蛾,黃二星舟蛾等。
娜塔櫟,是一種落葉喬木,形態(tài)特征為主干直、高大、呈塔狀。娜塔櫟還具有特的彩葉特征,葉片深綠,秋季葉亮紅色或紅棕色,主干直立,冠形優(yōu)美,生長速度快,已逐漸被應用到城市園林綠化中。目前,我國大多數(shù)的城市道路綠化中,多采用常綠植物,色彩也比較單一。而娜塔櫟在道路綠化中,具有一定的優(yōu)勢,但由于目前娜塔櫟在我國的種植范圍還不廣泛,缺乏施工經(jīng)驗,因此,關于娜塔櫟的種植,引起足夠的重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