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徽省鳳陽縣中都城內一農民建房挖地基時,挖出一陶罐十余斤銅元,其中一枚為白銅樣錢,該錢光邊,直徑2.9厘米,厚0.11厘米,重9克。面文紀值“十文”,外圍嘉禾圖案,上部鑄“宣統(tǒng)三年”,下部“百枚換銀幣一圓”,兩邊各有小花一朵。背面,中圈內為“五尾蟠龍”,外為“大清銅元”四字,分布上、下、左、右。該錢設計新穎,制造,是錢幣中的。清代末年,當方孔銅錢難以維持,行將退伍的時候,一種形態(tài)新穎的圓形無孔銅幣跨進了錢幣的行列。這就是公元1900年在廣東的機制銅元。由于樣式新穎,所以一出世頗受社會歡迎,后因鑄造銅元有利可圖,各省競相鼓鑄,使市面銅元大增。據史料載:清光緒二十九年(1903年)清為整頓幣制,集中鑄幣權,在天津籌建戶部造幣總廠。至光緒三十一年五月竣工開鑄。所鑄光緒元寶銅元,仿照北洋模式。同年戶部鑄乙巳大清銅幣。根據頒布整頓圜法章程確定銅元成色、形制,令天津戶部造幣總廠造名為“大清銅元”的新穎銅幣。清光緒三十二年鑄戶部丙午大清銅元。
大清銅五,學名清代機制銅圓,鑄造始于1900年(清光緒二十六年),止于1911年(宣統(tǒng)三年)。大清銅幣流通時間盡管只有十余年,但其鼎盛時期全國共有十七省二十局開機鑄造銅圓。十七二十局先后鑄造的當十銅圓,各不相同,版式繁多。僅以明顯區(qū)別劃分,其版式亦有數百種之多。
大清銅五是古錢收藏市場上人人皆知的一款收藏珍品,目前大清銅五十文是市場上常見的品種之一,受到廣大泉友的青睞。而且大清銅幣本身就很珍貴,所以大清銅幣十文價格也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漸漸上漲。